寫給親屬

臨終關懷前要注意什麼
探病時,你知道怎麼表達關懷嗎?在臺灣的安寧照顧領域,一些學者與臨床工作者提出了有效的口訣,作為臨終關懷操作時的指導原則,其中以趙可式博士提出的「道謝、道歉、道別」最為廣泛運用(後來又增加「道愛」)。這口訣簡單易懂,很具體地道出了臨終關懷的方向與下手處。
談到臨終關懷,一般人直接聯想到的是宗教式的關懷方式,像是佛教的念佛助念往生,基督教的臨終祝禱,天主教的敷油聖事。有一點要提醒的是,臨終關懷的時間不一定窄限於臨終者即將往生前的數小時,或往生後的數小時內,它的施行時間可以是在往生前的數天、數星期乃至數月的平常生活中。
好的臨終關懷不只能利益臨終者,更可以避免關懷者不會表達、不當表達所產生的遺憾,還可以幫助在生者的內心得到安慰,甚至幫助在生者內在的壓力得到抒解,愧疚得到釋放,甚至陳年的恩怨情仇得到和解。因此,在課堂上將「臨終關懷」的子標題訂為「護人護己」,因為臨終這件事,是臨終者與在生者在彼此的生命中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交集,若能把握與善待這重要的時刻,絕對可收利人利己之效益。



臨終關懷前需具備的認知與態度
一、你願意現身,就是一份禮物
關懷者的出現就已帶給病人一個溫暖的訊息:你並不孤單,我們很願意陪伴你。從時間來區分可分為長期的陪伴者與短暫的陪伴者。長期陪伴對關懷者來說,是件相當消耗心力與體力的工作。當然,若讓臨終者知道,陪伴者將照顧臨終者一直到生命的最後,這訊息對臨終者來說,會讓他在生活上與心靈上有著一定的支持力量。若僅是短期陪伴,是一次或偶而出現的關懷者,也能帶給臨終者力量,例如對於臨終者病痛與低潮的情緒,都可能帶來正面的效果,或那個人正好是臨終者想見的人。不管是長期的或短暫的陪伴,關懷者就是一位陪伴者,不是主導者,所以不要因為最後的結果不如預期而挫折,最重要的是關懷者的真心與善意。另一方面,這些陪伴的過程對關懷者來說,將帶給生命更深層的體悟與省思。

二、角色扮演有助於將心比心
「將心比心」是臨終關懷很重要的態度。在臨終關懷的體驗活動中,會讓參與的學員都有機會扮演關懷者,也有機會躺下扮演臨終者。當學員扮演臨終者並且讓別人來關懷時,這樣的練習對於學員瞭解臨終者的處境與心情會有一些幫助,而這樣的幫助也會影響他扮演關懷者時對臨終者對待的方式。

三、不論臨終者是否往生,皆以由衷、尊敬的態度面對
當關懷者在關懷一位失去意識的臨終者,不管他斷氣與否,都要以對方正在認真傾聽的態度來說話,如是說話的口氣與用詞會更由衷,更有感情。若臨終者斷氣後就將之視為一具冰冷的遺體,則對待的態度可能會變得隨便、冷漠,說話時會失去感情,展現出來的就是對臨終者或往生者的不敬重。根據醫學的臨終研究,人死後聽覺是最後喪失的,所以關懷者在此時的說話不可不慎。

四、尊重對方的信仰
尊重臨終者的宗教信仰,也是一個很基本的態度。在臨終者臨終時強迫對方信教,雖是關懷者的善意,但這樣的行為極可能造成臨終者與親友的不愉快,甚至徒增不必要的衝突。若臨終者沒有信教,可以詢問對方「可不可以邀請您一起來禱告?」,「可不可以邀請您一起來念佛?」,相信在徵求臨終者的同意下進行,會讓臨終關懷更圓滿。若關懷者對臨終者是陌生的,則需先向周遭家屬親友打聽臨終者的宗教背景,信仰的虔誠度,以及值得稱讚的人格特質與生命經歷,這將有助於關懷者進行更貼心、更有質感的臨終關懷。

五、關懷者需要穩定的情緒
不用急著表達自己想說的,先在外面安靜一下,給自己幾個由衷的呼吸的時間,放鬆一下身心,或是由衷的禱告,然後帶著溫暖的微笑走進病房。先花點時間瞭解病人的資訊,可以透過醫護人員或在場的親友瞭解病人的狀況,或直接探問病人的狀況。這些訊息有助於你調整原本關懷的內容,也可能為你帶來靈感,讓關懷的話說得更入對方的心。我們要用什麼樣的情緒來面對臨終者呢?想想看,如果今天你是臨終者,你希望親友走進病房是帶著什麼樣的情緒進來的?你希望他跟你怎麼樣打招呼?你希望病房的氣氛是什麼?

六、靜靜的陪伴
關懷者需要有耐心地接受「沒有聲音」的狀況。其實靜靜的陪伴,也是一種沒有聲音的關懷,那傳達的是我很關心你,我和你在一起,我和你一起面對,我給你支持的力量……等訊息。輕鬆一點、放鬆一點,或是很坦白地告訴他:
我不知道要說什麼,但我還是想要表達對你的支持與陪伴。我想就在這裡靜靜地坐著陪著你,如果你有什麼需要請告訴我。
如果覺得彼此的關係還可以進一步,可以詢問對方:「可不可以握著你的手靜靜的陪伴。」


七、關懷者所站的位置與碰觸的問題
有關碰觸,其評估的要點有:(1)考量關懷者與臨終者的關係、親近的程度;(2)若不確定,可以主動詢問臨終者可不可以碰觸,可不可以握對方的手?(3)碰觸的力道不宜過猛,更不宜劇烈搖晃、拍打;(4)現今有些佛教團體主張往生後數小時內不要移動大體,讓往生者得以不受感干擾地面對往生,不過在很多現實情況並不允許;在維護往生者的尊重與保持莊嚴氣氛的情況下,家屬可以在做任何動作前都先輕聲招呼,以示提醒,即使往生者已經死了。
適當的碰觸與撫摸,會讓病人感到舒服並帶來慰藉。例如,幫病人洗澡,幫他梳理頭髮,刮鬍子、修指甲,幫他整理枕頭,或是輕輕地按摩肩膀、太陽穴,或按摩他的背部、手腳,當然動作要溫和,也可以使用乳液;另外,還有簡單的擁抱,輕拍肩膀,甚至晚安式的親吻也可以。有些安寧病房的醫師相信病人有「皮膚飢渴」的現象,因為渴望撫摸是人類的天性,撫摸可以滿足皮膚飢渴,給予臨終者足夠的撫摸,是一項寶貴的心靈祝福。


八、關懷者可以哭嗎?

九、以感恩的心,感謝臨終者的教導

十、善用現代溝通科技 臨終關懷三步驟:開心、放心、有信心
臨終關懷有很多不同的方法,例如「道愛、道謝、道歉、道別」,或這裡主張的「開心、放心、有信心」。不管是哪一種方法,我們會發現其中的共同點,都是呼喚出或創造出「淨信與淨相」,或說「美麗的相」。可以說整個臨終關懷都圍繞在這件事上,怎麼讓美麗的相彰顯出來,它會帶給生命很大的正向力量。我們在臨終關懷時,可以營造當下美好的相,可以談談過去美好的相,談談未來美好的相,談談臨終者在我們的心中留下的美好的相,談談臨終者心中留下什麼美好的相,這些正面的相很可能讓臨終者依相而生開心、放心、有信心的心情與信念。

一、幫助臨終者開心
1. 唱歌、聽音樂
2. 其它感官的刺激
3. 說故事喚起過去美好的回憶;想好了要分享的故事後,你說的開頭語可以如下:
*你還記得……嗎?
*我想跟你說一件事,那是發生在……。
分享故事的同時,也可以帶著過去的照片或剪貼簿,甚至利用電腦或手機播放影音資料。
4. 呼喚對方未來的嚮往
「再給你二十年(或五年、一年),你想做什麼?」,「如果有來生,你希望在你新的生命裡,完成什麼樣的願望?」對一個病重的人,談一談夢想也很好。談夢想有什麼好處呢?有助於他乘「願」再來。
5. 臨終不是受難者,他也可以是給予祝福的人

在「幫助臨終者開心」的關懷要領,可以從容易施行方式先做起:可以彈奏樂器,可以播放音樂,可以唱歌,這方式能夠很有效地改變現場的氣氛,使氣氛不會太嚴肅哀悽。關懷者可以透過說故事來喚起臨終者過去美好的回憶,關懷者說出過去美好的故事,感動的故事,這不僅可以讓當下的氣氛改變,也可能因為過去的記憶再度被喚起,而讓彼此的關係有了美好的連結。人是很容易健忘的,說故事能讓記憶再次鮮明地躍現當下,即使是陳年往事。另外,呼喚對方對未來的嚮往,也是幫助臨終者跳脫當下時空很好的方法。每個人心中都有美麗的心願,透過這樣的問,讓對方美好的心願、此生未竟的心願,能夠化為對未來的嚮往,讓臨終者對未來有一份美麗的盼望。最後,提醒臨終不是受難者,他也可以是給予祝福的人,邀請他給予家人、給予世間祝福,讓他打開心量跳脫被施予者的角色。


二、 幫助臨終者放心
1. 瞭解臨終者不放心的內容
*如果你不介意說出來,我很想知道你現在感覺如何?
*你有沒有什麼事想告訴我?
*有沒有我可以幫得上忙的地方?
*有沒有放心不下的事呢?願不願意告訴我還有什麼遺憾?
*可不可以把你還想做的事寫下來?(如果他不想說)
*有什麼話想要對家人、對朋友說?
*你目前最大的願望(恐懼、希望等)是什麼?

臨終者也許是不放心孩子還小,不放心家裡的經濟,不放心家人之間是否能好好相處,不放心財產還沒交代,不放心工作能否有人接續;或是,還有些事沒有完成而感到遺憾,還有過去對不起的人想要跟他說對不起還沒有機會說;也或許只是想要看看月亮,看看以前住的地方。我們可以針對他不放心的點,試著幫忙解決,若達不到的,就帶著信心,善巧地回應。
關懷者協助臨終者將未竟的願望完成,成人之美固然是件美事,但世間的事總難處處圓滿如願,接受世間的不圓滿,接受已經盡力了,願意善意對待就好,這也是很重要的心態。

2. 讓臨終者感覺到他的愛有傳承下來
關懷者在施行「幫助臨終者放心」時,可以透過對臨終者一生的認識從中抽絲舉例,彰顯出臨終者美好的人格特質,肯定臨終者一生的價值,這會讓他感受到他這一生有留給家人、給同事、給世間好的傳承,讓他感到這一生是有價值、有意義的,他會覺得沒有白走這一遭,即俗話說的已「遺愛人間」了。當關懷者幫助臨終者找到一生的價值、定位時,或許這股肯定的力量,會讓那些未竟的心願都變得不重要了。這種放心的穩固性,是比開心更加深沈的。


三、幫助臨終者有信心
在幫助臨終者有信心面對死亡這件事情上,關懷者的任務就是試圖啟動臨終者的信仰,看到未來是條美麗的路、是個美麗的世界,也就是幫助臨終者看到並相信未來是一條有愛的路,與佛菩薩同在的路,與主耶穌、與天主同在的世界、與聖賢同在的世界,與大自然、與天地同在的世界;總而言之,就是讓臨終者知道死後將是去一個他所嚮往的美麗世界。所以,臨終關懷的第三個步驟「如何幫助臨終者有信心」,就是以信仰為主軸的關懷內容。

尊重臨終者的信仰,在臨終者所信仰的基礎上,再邀請他將心安住在最美麗的願,最清淨的信上,這會依每個人的背景而有不同,強求不得。有的依佛號、依個人相應的神明、依最純淨的心,有的向天主敬虔地禱告,將靈魂交託給主,讓肉體歸塵土,靈魂歸天主。很多基督徒是視死如歸,很多佛教徒也是,因為他們有著堅定信仰的力量,讓他們對於死後要去哪裡深懷信心。關懷者面對有宗教信仰的臨終者,可以依照其宗教背景為其護念,若沒有宗教信仰者,也有其引導方式。以下分兩點說明:

1. 描繪出臨終者所信仰的神祇的影像
(1)以天主教徒為例
(2)以念佛的佛教徒為例

2. 對大自然的信仰
臨終關懷的第三步驟「幫助臨終者有信心」,關懷者依臨終者信仰的背景啟動臨終者在信仰上的信心,說穿了就是在營造未來美麗的相。依著相一位虔誠的基督徒,不會怕死,因為死是蒙主寵召,是安息主懷;一位信心堅定的念佛人也不怕死,因為是往生到彌陀淨土;一位信仰自然的人也不怕死,因為死是塵歸塵、土歸土,回到大自然的懷抱;一位信仰真愛的人也不擔心死,死後就像是太陽光那樣,自然地照射,無所求地照射,與虛空同在。

臨終關懷的引導,不只是說話的藝術,更是說話的美感。不管是宗教式的引導,或是大自然式的引導,都會讓對方的心中升起美麗的畫面,若此美麗的相恰好契入了臨終者的心,這樣的引導將會讓臨終者更有信心地走向美麗的新世界。